head
每商网-聚商·聚人·聚事关注您的关注

莞商与深商、潮商、温商之比较

卢忠光
商会论道
热度: 0 加入收藏 字体: 标准 超大
每个商帮由于地域文化、历史发展、社会风气、风俗习惯、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,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商业精神、经营之道也会有所差异,进行一番比较,也许会对其个性等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
  把莞商与深商、潮商、温商放在一起比较,并不是犯了攀比的毛病,非要一较长短不可,而是要把莞商放在中国商帮文化的大背景下观察,对比是免不了的。事实上,每个商帮由于地域文化、历史发展、社会风气、风俗习惯、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,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商业精神、经营之道也会有所差异,进行一番比较,也许会对其个性等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
  在这个时代,想知道一个商帮的影响力,只需要将这个商帮的名字轻轻输入搜索引擎。2016年10月1日,当笔者把几个商帮的名字输入百度搜索栏,出来的查询结果如下:温商392万条,莞商325万条,潮商303万条,深商179万条;而浙商3110万条,徽商1890万条,晋商1140万条,粤商135万条。搜索结果和数字都是会说话的,从中不难看出“大粤商”的共性:低调。

  从广义上说,莞商、深商、潮商均是粤商的分支,属“大粤商”。但在大同之下,这三者无论是人群构成还是性格特点、经商风格等又有所区别,莞商和深商虽然同属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型商帮,但莞商的地缘、血缘、人缘关系如潮商一样属传统商帮风格,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:东莞“白话”和潮汕话,其精神标识物为莞香和红头船、潮汕功夫茶。

  而深圳作为一个新移民城市,其商帮人群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,通行普通话,信奉“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”。因为很多人来深圳时都是一穷二白,既没资金又没背景,所以创新便成为深商与生俱来的特质。他们思想开放、个性张扬、特立独行,奉行着伏尔泰的名言“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,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”。

  这4个商帮均位于沿海一线,博大、包容、冒险的海洋文化对这些商人影响深远,无涯的海洋,开阔了他们的胸襟,变幻的海洋,灵活了他们的头脑。有意思的是,潮商和温商都因其吃苦耐劳、敢闯敢拼、经商精明,被世人称为“东方犹太人”。不过,潮商享有这个美誉先于温商,更因“会做生意”而被社会惊叹为“可怕的潮汕人”。历经五百多年商业洗礼仍薪火相传的潮商,与晋商、徽商并称为“中国传统三大商帮”,是华人世界中最富有的族群。

  2016年初冬,笔者在北京某茶馆与朋友闲聚喝茶时,请他们分别说出与莞商、深商、潮商、温商这四个人群有关的几件事,结果如下——

  莞商:东莞老板有钱;虎门硝烟;东莞制造;莞式服务。

  深商: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;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;北上广深;马化腾、王石。

  潮商:功夫茶;潮汕话;潮汕人会做生意;讲义气。

  温商:只要能赚钱啥小生意都做;温州小老板遍布全国各地;“脸皮厚”,擅长推销;炒房团。

  笔者认为,朋友们为四个人群画像的这些标签性语言,相当准确。

  在商言商,言商必谈利。莞商与温商、潮商一样,具有强烈的老板梦、发财梦,“有大钱的当大老板,有小钱的当小老板,没有钱的借钱当老板,借不到钱的梦想当老板”,很多人宁愿做只挣1万元的老板,不愿做年薪10万元的总经理。因为做老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生意做大做强,做到几十亿元、上百亿元的规模。何况当老板在精神上有一种优越感,时间和人身上更自由,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,赚了钱还有成就感和刺激感,赔钱虽然惊心动魄,但玩的就是心跳,能欣赏到波澜壮阔的人生。在老板梦和强烈的赚钱欲望驱动下,他们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赚钱也不挑肥拣瘦、贪多嫌少,能否赚钱才是最重要的,有一分钱赚都要努力去做。

  若问及这三地的商人为何经商,他们会毫不掩饰自己的目的,理直气壮地说是为了赚钱过上好日子。他们人人都想当老板,几乎没有“找工作”“就业”的想法,只有“找生意做”的念头。他们都有点儿“逆来顺受”,化解和消受生存磨难与命运挫败的能力极强,培养出一种以趋利为核心的务实精神和商品意识浓厚的社会心理。从小摊小贩做起、从来料加工做起,他们生活目的十分明确,就是赚更多的钱,更好地改善生活。由于目的单一、方向一致,在行动中少了一些盲目与动摇,多了一些动力与恒心。他们谁的钱都敢赚,外国的、中国的;外省的、本地的;山上的、水里的。总之,只要有钱赚,什么都可以干,真正具有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把钱赚”的气概。

  莞商很少有打工的,他们一起步就是借助港台优势做“三来一补”,直接开工厂,哪怕是个家庭小作坊,然后再借助外力逐步发展壮大。相比温商的“小米加步枪”,莞商显然已是扛着“洋枪洋炮”了,生意多为制造业、房地产、酒店、外贸等。

  深商则不同,由于他们大多是新移民,多为知识分子、技术骨干、商业精英,虽然同样怀着“东西南北中,发财到广东”的淘金、创业梦而来,但冲着大特区名头而来的他们,不但要赚钱,还要当老板;不但要当老板,还要当企业家。他们是要凭自己的激情和才华,大显身手为大特区做贡献的。按当下时髦的说法就是,他们是有理想、有情怀,想实现人生最大价值的,其意义有时甚至大于赚钱本身。在深圳有这样的说法:天上随便掉下个东西,砸到十个行人,有九个是总经理,还有一个是副总经理。这句话指的是深商之中经理人很多。深圳甚至还诞生了一本受全国商界热捧的《经理人》杂志。深商经营领域多在港口贸易、高科技、文化创意。

  潮汕有两句俗语:“小小生意能发家”“先做打工仔,后当大老板”,潮商大多白手起家,很多潮汕人都是十几岁就帮助家里看店做生意,或在亲戚的店里帮忙,很早就学会了经商的本领,一旦摸熟生意路数,就果断地跳出来单干,自己当老板。潮汕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工字三十难出头,所以他们打工最多只打到三十岁,之后即使成了“打工皇帝”也不干了,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去创业,自己当老板。

  潮商擅长在水产、玩具、珠宝、批发零售等行业深耕。温商则爱四处闯荡,占据了外地人不屑一顾的那些领域,且擅长模仿,做一行精一行,如纽扣、标签、吸管、打火机配件等很多人懒得做的“小玩意儿”,尽管一个利润只有几厘钱,甚至几毫钱,但他们却做成了品牌,做成了占全国市场半壁江山、销售规模过亿元的大买卖。温商擅于推销,他们心理素质过硬,经常自嘲“厚脸皮”,做生意不怕别人给脸色看,不怕被人拒绝,心里只有一个想法,无论你怎么对我,只要能让你掏腰包我就高兴。温商用微笑、用不懈的说服、用不断的跑动,把温州产品送到全国各地,也把全国各地人的钱赚到自己的口袋里。

  在潮商、温商看来,凡可赚钱的工作,凡有钱可赚的地方都是好工作、好地方,哪怕“走遍千山万水,说尽千言万语,想尽千方百计,吃尽千辛万苦”。他们简直是天生的赚钱机器,头脑灵活、观念常新,能准确地发现商机。人们对潮商和温商的看法惊人地一致:“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,有钱赚的地方就有潮商”“凡有温州人的地方就有市场,凡是太阳照到的地方就有温州人”。潮商遍布世界各地,他们尤其擅长从汪洋大海中“走出去”,目前海外潮人有一千万人,以东南亚居多。

  如果从十二生肖中选一个作为温商的代表符号,则必属“马”无疑。温商爱“跑”,四海为家,到处寻找发财致富的机会。温州人多地少,要创业,只能向外拓展,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。因此,在国内30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中,散布着300多万个温州人,仅在东莞就有近4万人。而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武汉等大城市,温州人无一不超过十万之众。所以有人说,边荒之地新疆发现了铜矿,温州人会不远万里跑去看看;千里之外的武汉有酒店要转让,温州人会拍马杀到。而促使他们去的原因很简单:“说不定能发现什么商机。”费孝通先生到宁夏西海固地区考察时,发现当地的修鞋匠竟然都是从温州一带过去的,十分感慨:在这么穷的地方,这钱还是让温州人赚走了。

  而莞商,除了那些早期漂洋过海谋生发展的之外,大多固守本土,掘地三尺,多元发展,精耕细作。这里头,除了恋家爱乡、故土难离的情结之外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过去坐等家里都有港商、台商、外商将加工、贸易等生意送上门来,更何况还有土地出租后人均数万元起的集体分红,危机意识不够,所以相当部分莞商出省、出国做生意的动力不足。有的莞商虽然钱多,却把钱放进银行,投资也局限在家门口。加之莞商行事低调,神龙见首不见尾,所以容易给人错觉:“东莞制造”的产品到处都有,但东莞老板在全国各地却难觅其踪。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曾直言不讳,相对于温商,可以肯定莞商知名度远远不够,而且还表现为作战半径短,喜欢原地不动,宁愿在东莞“挖地三尺”,也不愿到他乡“开疆辟土”。近几年“双转移”才让莞商“走出去”的数量增多,以前的曝光率很低。莞商应该要抱团,勇敢走出去,而不是继续在东莞市甚至一个镇不声不响地做“山大王”。

  不过,这种局面正随着世界莞商联合会的成立和青年莞商的成长,发生很大的变化,他们胸怀全国、放眼世界,有组织地走出东莞、走出国门,抱团发展开辟新天地。笔者曾采访一位食品行业的东莞本地老板梁某(其再三叮嘱要求隐名。又是一个典型的莞式低调!),他年逾六旬,身家数亿元,三个儿女均在海外求学。当笔者向梁老板问及“将来希望儿女回东莞还是留在海外发展”的话题时,他大手一挥说:“他们人在哪里,甚至家在哪里都不成问题,问题是一定要放眼全球,做全世界的生意!不要像我们这一辈这样只固守东莞本地做生意。”

  潮商能吃苦、敢创业,是出了名的拼搏一族,他们坚信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”,最喜欢唱的歌就是《爱拼才会赢》,无论多苦多难,只要“三分天注定,七分靠打拼,爱拼才会赢”的歌声一响,又豪情万丈,斗志冲天。潮商的字典里没有“失败”这两个字,他们相信富贵险中求,意志顽强坚韧,敢于冒险,不怕失败,屡败屡战,跌倒了,再爬起来,不成功誓不罢休。潮商这种永不言败和吃苦耐劳、勇于拼搏的精神,唯有“走遍千山万水,说遍千言万语,用尽千方百计,突破千难万险”“白天做老板,夜里睡地板”的温商可与其比肩。《我来自潮州》《温州一家人》这两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,就把这两个商帮敢闯敢拼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,社会反响极大。

  莞商吃苦耐劳的精神亦不在话下,拼搏精神则体现在稳扎稳打、步步为营之中。如众生药业董事长张绍日,他的人生信条就是“搏”,坚持“有付出才有回报”。他专注、勤勉,一搏二十多年,把一个小企业“搏”成了大公司,并于2009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。而这两部关于潮商、温商的火遍全国的电视连续剧,却很让莞商眼红,他们一直希望也能通过一部影视作品来“弘扬莞商精神、凝聚莞商力量、壮大莞商企业、树立莞商形象、擦亮莞商品牌”,世界莞商联合会甚至已将此纳入未来发展规划中,以“东莞女商”为切入点拍摄影视作品。对此,东莞商务局局长何跃沛认为:“东莞男人低调务实,女商人可以张扬弥补。女企业家可以当东莞经济发展的代言人。”

  而精英云集的深商认为,做生意,不是仅仅依靠热情、努力、勤奋就可以成功的。创业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体力劳动,不应该仅仅是一个“排汗工作”,而应该是一个“食脑”的工作,一个有智慧、有技巧、有思考的过程。

  温商敢为天下先,创造了“温州模式”。改革开放后,富裕起来的温州人不等不靠,不为当时的经营体制所限制,民间筹资建起了温州机场,这在当时国内民航业方面无疑是开创了一个先河,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令人惊叹。因而温州机场可以说是温商敢为天下先的一个典型体现。

  深商敢为天下先,以创意为瑰宝,以实利为衡准,创下了特区之“特”和“深圳速度”,敢为天下先的涵义不仅仅是“第一个做”,而且是要“做到第一”。就像万科做房地产一样,其专业化程度一骑绝尘,已令国内竞争对手难以望其项背。

  潮商敢为天下先,是敢为人先闯向世界。

  莞商敢为天下先,创下了“东莞模式”“东莞制造”。莞商有一种敏锐的先人一步的超前意识,但他们的超前意识不是超前消费,而是超前实践,当许多人还在犹豫观望,还在争论不休时,莞商已经是低着头默默探索,开始大胆实践了。有多少事都是莞商先吃第一口,先迈第一步,然后推向全国的,如集资建桥、过桥收费等等。它的意义,不仅是解决了钱的问题,而更深远的是它冲破了当时人们僵化的思维模式:只有国家、政府投资才可修高桥铺大路。

  许多学习这些商帮精神的人往往认为:他们天生精明、强干,其他地方的人懒惰成性、不思进取。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是绝大的误会,只有改革开放,才能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,使当地的民众拥有所谓的性格优势和高素质。

  莞商、潮商、温商都通过血缘、地缘、人缘这“三缘”抱团发展,将商业网络编织得天衣无缝而又异常强大。这“三缘”首先体现在血缘上,他们的企业多具有家族企业背景,往往是父亲当老板,哥哥跑销售,弟弟搞生产,老婆管财务,叔伯堂表,七大姑八大姨,所有亲朋戚友齐上阵。平时大家一起为企业出力出策,一起闲唠家常,可以一起开心享受家庭聚餐,其乐融融;有难时则群策群力,齐心出击,共克难题。这种家庭工厂遍地都是,蔚为壮观。即使厂子做大了,企业发展了,裙带关系依然是老板依靠的最主要关系。厂子对内是温馨家庭,对外则是出击的拳头。血缘的向心力能使拳头紧握成团,这样不论出击的速度,还是出击的力度都提升很多。

  据东莞官方所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,东莞的民营企业具有明显的家族企业特征,企业传承也普遍倾向于子女继承。例如,《理财周报》发布的中国家族财富榜中,搜于特马鸿家族、易事特何思模家族、勤上光电李旭亮家族、玖龙纸业张茵家族、众生药业张绍日家族、劲胜股份王九全家族、金叶珠宝王志伟家族、宜安科技李扬德家族、星河生物叶运寿家族、银禧科技谭颂斌家族、兴业集团王氏家族、新世纪梁志斌家族、光大地产陈润光家族、三正集团莫浩棠兄弟、富盈集团刘学斌兄弟等家族企业先后榜上有名。其中何思模家族中,其本人及妻子、儿子、侄女、大妹夫、二妹夫等人,拥有易事特3/4的股权,使易事特成为典型的家族企业。

  地缘则体现在地域老乡关系上,这种以异常紧密的乡情乡音维持的关系是他们走南闯北的最大本钱。2008年年底,在东莞的温州商人,在原先未经通气的情况下各自宣布要成立一个社团:东莞市温商企业协会和东莞市工商业联合会温州商会,但大家在乡谊会一碰头,为了放大温州社团效应,立即决定合并,仅成立一个商会。这也是温商团结同心、抱团发展的一个有力证明。“除了过分低调外,与温商、潮商相比,莞商的抱团意识还有待加强。”东莞本土民营企业家李泽志说,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式快餐连锁龙头“真功夫”创始人蔡达标、潘宇海的内斗,上市之路,从此遥遥无期。

  学习以香港为代表的西方商业文明真谛的深商中,则很少见到家族企业,也不依靠血缘、乡缘来联结,而是依靠基于权利自治的新型商会来组织。来深圳创业,无需讲究“抱团”“老乡找老乡”,而更需要具有开疆拓土的“五月花”号精神。有着“混血”基因的深商,彰显的不是政府的力量,也不是“帮主”的力量,而是独立商人的权利,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群体,在深圳的商业活动中找到了最大公约数,那就是现代契约精神。

  莞商、温商、潮商都特别善于模仿,他们最初的创业一般是靠模仿发展起来的,很好地践行了鲁迅先生所提倡的“拿来主义”。当然,在创业成功之后,他们就会创立自己的品牌。当巴黎或意大利时装周展示了最新时装,不久之后,在东莞、温州、潮汕市场上就会出现式样相似的时装,并随之销售到全国各地。他们有的是拍了别人产品的图片,有的是委托国外的朋友以高价购得新产品后乘飞机带回,连夜拆开研究,然后根据中国人的习惯加以改进。没几天,崭新的样式便可投放市场。他们把“拿来主义”称为“与巨人同行”,并群起仿效。深商则注重原创精神,利用知识和科技力量无中生有,如发明制造无人机、机器人,所以深圳创客盛行,人称“创客之城”。当然,深圳也有“拿来主义”,华强北路“山寨一条街”就是例证。

  虽然商帮的真实生命力很难从一时的短长中看出端倪,但经笔者反复比较,潮商的忧患意识,深商的创新精神,温商抱团打天下的一些观念和做法,值得其他商帮借鉴,尤其是长期单打独斗的莞商。一个最明显的事实就是:在东莞或其他很多地方都有温州商会,东莞的温州商会甚至已与东莞两个影响力最大的群体台商、港商“三分天下”。可在温州或其他地方能找得到东莞商会吗?少之又少。这值得莞商深思。

  最初温商以原始的手工技艺为主要的生存手段,如理发、补鞋、裁缝,一个个游兵散勇燕子般地南来北往。后来,他们发现各地时常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,纷纷开辟新的商场或商品集散地。每到这时,游兵散勇们就聚到一起,出谋出钱出力,由于财力雄厚,竞标时容易拔得头筹。也因此,在全国很多城乡都有以温州人为主的商场或商品一条街。有的一个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很多分公司、分销点、办事处,将温州人的商品意识传达给当地,辐射到周边。“哪里有市场,哪里就有温州人。哪里没有市场,温州人一来也就有了市场。”这句流传甚广的谚语,说的就是温州人经商遍布天下。

  据统计,进藏经商者近一半是温州人,拉萨还有一条以裁缝铺为主的“温州街”。温商抱团,还致使信息灵通,商机频现。20世纪80年代初,温州号称十万推销大军,他们实际上还兼有了另外一种职责——信息采集员。这批人在温州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。他们在跑到全国各地推销产品的过程中,也搜集了很多信息:什么地方急需什么产品,什么地方哪样东西最便宜,什么地方的人是何种性格……回到商会或家乡后,他们一聚头,将这些信息互相沟通、整合,一个个商机就不断地涌现出来了。在一个地方,只要出现了第一个闯生意的温州人,就会像蚂蚁发现美食后唤来蚁群一样,很快就会有第二个、第三个……随后,便会出现一个庞大的群体。

  当然,温商抱团也容易引起争议,由于宗族亲情、同乡亲情的存在,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融资方式——依靠亲友和同乡筹集款项,而不借助于银行,这样往往会留下一些“手尾”,甚至“烂尾”。温商爱抱团“炒作”,炒房产、炒煤、炒油、炒金,炒一切可炒之物。那些转战南北的温州炒房“集团军”,多是亲朋好友联合起来的,几十个人、几千万元资金一起砸在某个楼盘上,还善于利用媒体造势,可以迅速抬高楼价,在获得利润的同时,也获得了“天使派”的热情讴歌和“魔鬼派”的激烈批判,社会褒贬不一。

  看到别人的长处之后,便容易反观自己的不足,富而思进。从大粤商的角度看莞商,关注中国商帮动向的著名策划人王志纲曾发起了振聋发聩的“粤商八问”:粤商,你为何难成“常青树”?为什么只有“广东经济”没有“广东人经济”?广东的商品集散地为啥总是“长不大”?粤商,你为啥迟迟不上市?粤商,你为啥气势输人一筹?粤商,你的商会为什么总成摆设?粤商,你为什么财富和头脑不对等?粤商,你为什么放弃领跑全国?

  粤商八问,问的多是文人对粤商发展的深层思考。而2009年,以胆大直言著称的香港《文汇报》发表的长篇述评《八大陋习阻东莞富豪转型》,便丝毫“唔俾面”(不给面子)莞商,来了个直戳心窝式地批评指责,指出了部分莞商身上沉积已久、已成为产业转型障碍的“八大陋习”,如靠发家门财,不敢往外拼;家庭式管理,没胆识上市等等。

  当然,这“八大陋习”,有的是捕风捉影、无中生有,有的是媒体为吸引眼球的耸人听闻,有的早已时过境迁光景不再,比如不敢上市。截至2016年7月,已有19家莞商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,113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,其中世界莞商联合会会员企业占33家。还有的虽然言辞过于武断,却也点出了事实之部分,值得莞商反躬自省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不过,“刀子嘴”的《文汇报》,还是有一副“豆腐心”的,述评指出此文的出发点是:“旨在响应东莞市领导对民企老板转型要求的呼吁,推动东莞培育具备现代商业、公民意识以及社会责任的莞商。”

  而东莞市主要官员亦在《莞商风采》一书的序言中寄语莞商:“莞商是东莞经济高水平崛起的脊梁力量。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,也不能忽视这个群体的不足。也正因为有不足,莞商才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和动力。衷心希望莞商对成功减少一份迷恋,对梦想多一份动力;对成绩减少一份倚重,对事业多加一份执着。”

  无论是前瞻的“粤商八问”,还是尖刻的“八大陋习”,抑或是温和的“官员寄语”,莞商都可以将其看作是一面镜子,对照自己,反观事业与人生。

  最后,笔者想用“各地人捉到外星人”的故事为四个商帮做一个搞笑版注解——

  莞商迫不及待地说:速速鉴定,如真是外星人,请他来东莞投资科技产业,正好要“腾笼换鸟”;如是机器人,快送去工厂,正好东莞缺工人。

  潮商热情义气地说:胶已人?(潮汕话,自己人)快来喝功夫茶,我要跟你谈生意赚大钱。

  温商两眼放光地说:快照着打版,做成小商品卖到全国批发市场去。

  深商充满自信地说:这小玩艺虽然有几分科技含量,但是我要做出比他更牛逼的。

  作者简介:卢忠光,男,广东高州人,大学本科学历,曾任军队新闻记者,现为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新闻报刊处副处长,从事新闻报刊管理工作等方面工作研究。业余潜心潜力研究粤商文化及传记文学写作,出版有《新兵连》《杨学思》《头版头条》等专著,长篇报告文学《莞商》即将出版。

本文来源:卢忠光
原文标题:莞商与深商、潮商、温商之比较
声明:1.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来源:每商网"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或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过网站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的文字内容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、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。 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删除。 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每商网及商会头条观点,不能作为投资建议,亦不代表我们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
关键字:
内容报错:错误报告